鲁棒性译名溯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界?
在当今中文科技文献中,“鲁棒性”已成为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术语。这个看似生僻的译名背后,隐藏着一段跨文化交流的学术史。要追溯“鲁棒性是谁翻译的”,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技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西方科技概念亟待引入。
译名起源的学术考证
根据对早期中文科技文献的考证,“鲁棒性”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的控制理论领域。多位资深学者回忆指出,这一译名的确立与当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控制理论研究群体密切相关。在早期的学术交流中,学者们面临着如何准确传达“robustness”这一概念核心内涵的挑战——即系统在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下保持性能稳定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鲁棒性”译名确定之前,学术界曾出现过多种译法,包括“健壮性”、“强健性”、“稳健性”等。这些译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原词含义,但未能准确捕捉其在控制理论中的专业内涵。特别是“稳健性”在经济学中已有固定用法,容易造成学科间的概念混淆。
关键人物与机构的作用
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梳理发现,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译名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所作为我国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引进西方控制理论时面临着术语规范化的迫切需求。据多位亲历者回忆,已故著名控制理论专家张嗣瀛院士在推动“鲁棒性”这一译名的标准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1980年代末期编写的一系列教材和讲义中,开始系统使用“鲁棒性”这一术语。这些教材的广泛传播,使得该译名在控制工程领域迅速普及。到1990年代初,“鲁棒性”已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中成为标准术语。
译名选择的语言学考量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鲁棒性”这一译名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考量。“鲁”字在古汉语中确有“粗鲁”、“莽撞”之意,但在科技术语翻译中,译者巧妙地利用了其“粗壮”、“结实”的引申义。这种选择既避免了与现有术语冲突,又通过陌生化效果强化了概念的专业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鲁棒性”在发音上接近英文“robust”的音译,同时“棒”字又形象地传达了“坚固”、“可靠”的意象。这种音意结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原词的语音特征,又准确传达了概念内涵,体现了科技翻译中“信达雅”的高度统一。
术语标准化与学科传播
1990年代初期,随着《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核心期刊对术语使用的规范化,“鲁棒性”逐渐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1994年公布的《自动化科学技术名词》中,正式将“鲁棒性”确定为“robustness”的标准译名。
这一译名的确立过程反映了中国科技界在引进西方概念时的理性思考。与直接采用“健壮性”等常见词汇相比,“鲁棒性”通过创造新词避免了概念混淆,同时其独特的构词方式也有利于概念在跨学科传播中保持一致性。
当代意义与启示
今天,“鲁棒性”已从最初的控制工程领域扩展到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这个译名的成功确立,为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了重要范例。它告诉我们,优秀的科技翻译不仅要求准确传达概念内涵,还需要考虑术语的系统性、扩展性和学科适应性。
回顾“鲁棒性”的译介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术语的诞生,更是中国科技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知识,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性的生动体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翻译选择,背后凝聚着一代学者的智慧和远见。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鲁棒性”概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个历经三十余年考验的译名,将继续在中文科技话语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见证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发展。